改变始于2018年,来自首都的智慧和力量注入到了这个国贫县。仅2018年和2019年,北京就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4230万元,帮助巴林左旗建了23家笤帚苗加工厂。王文娟所在的扶贫车间就是运用京蒙帮扶资金建成的。
夏季的田地里,笤帚苗开始抽穗。笤帚产业在巴林左旗从种植到销售形成完整链条,仅十三敖包镇就有10万亩的种植面积,全镇6000余人从事笤帚苗种植、加工、销售工作,带动1065人脱贫。
王文娟的大儿子今年12岁,从小患有脑瘫,离不开人照顾,丈夫2017年又查出患有神经瘤,无法上班,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加工车间建好后,王文娟在家门口上班,一天能绑扎最多160多把笤帚,收入160多元。这两年,丈夫手术后身体好转,也在村里找到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收入780元,一家人生活渐渐好转。
除了资金的帮扶,北京还助力巴林左旗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精品笤帚苗产品。从床扫、地扫,到厨房、餐饮用品,再到旅游纪念品,如今笤帚苗已拥有7大系列、100多个花样品种。王文娟和身边的村民们也基本“样样通”,根据企业订单自由切换每天加工的笤帚制品。
从北京顺义来到巴林左旗的扶贫干部张家丰(右)与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办公室的刘基亮在精品笤帚展厅研究拓展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传统市场方兴未艾,线上市场也如火如荼。除了线下实体店销售产品之外,北京市的各牵头帮扶单位还帮助巴林左旗建立网上营销新模式,把工艺笤帚卖到了全国。
一株普通的笤帚苗,在勤劳的巴林左旗人民手中做出了文化,做出了规模,做成了活跃全旗经济的主导产业,也代表着京蒙两地友谊之花,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笤帚产业越做越大,也做出了文化。2018年,巴林左旗开始举办笤帚苗文化旅游节和技能大赛,继续提升产业影响力。
今年3月,巴林左旗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王文娟算了一笔账,家里的4亩笤帚苗,每亩纯收入近1000元,加上和丈夫每月3000多元的务工工资,今年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编辑: 乌伊罕、王美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