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变化特别大,就如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回大海。
“桑田”很容易理解,就是种桑树的田,古人种桑养蚕,相当于如今的农田。那这个“沧海”有没有具体所指呢?
有人会觉得,“沧海”不就是泛指大海吗?
这么说其实也没错,如果将“沧”分解开,“仓”为“苍”的省形字,苍有青蓝色、青绿色或灰白色之意,比如苍天、苍翠,因此“沧海”可以说是青苍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大海。
不过,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比如“沧海桑田”中,“沧海”指的是具体的海域。
“沧海桑田”一词,提炼自东晋道葛洪所著的小说集《神仙传》,其中在关于麻姑的故事中: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说的是麻姑成道以来,已经亲眼见到东海这片海域三次由大海变成桑田,周而复始,如今蓬莱周边海水又比之前降了一半,难道是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可见,《神仙传》原文说的就是“东海”,而后人根据原文的意思,东海演变成了“沧海”,这是因为古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东海”。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活动范围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周边,对于他们来说,东边那片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因此人们最早说的“东海”就是泛指黄河入海口以东的海域,虽然黄河在历史上几经改道,但最初的入海口也是在如今的渤海。
从《神仙传》中也可以了解到,“东海”紧邻蓬莱,如今紧挨着蓬莱岛的海域正是渤海。
并且在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用“沧海”来描述渤海。
像曹操那首气势磅礴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句中的碣石山,位于如今河北省秦皇岛境内,因此当时曹操站在碣石山巅,眼前所眺望的,正是如今的渤海。
又如《山海经》中的“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其中的“度朔山”据说就在如今的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
不过呢,“沧海”有时候也不一定单指东海,在一些佛教经典和神话传说里,“沧海”的概念更加宽泛。
佛教认为世界有四大海,因此沧海可能涵盖了整个海洋世界,这是因为宗教和神话往往有着超越现实地理的想象空间,沧海在这里象征着无尽的苦难或者广大的智慧境界。
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片具体的海域,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意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