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曾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文公礼聘孟子施仁政,被誉为“善国”。滕州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滕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28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枣庄市级以上非遗工坊18家(省级非遗工坊1家)。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陆续推出“滕州非遗”线上展览,将系统介绍滕州市政协、市非遗中心编纂的《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大家带来宣传滕州、展示滕州非遗的优美画卷。
TZ FEIYI·······
来源: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iShi
SuoNa
姬氏唢呐制作技艺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仪式伴奏。
唢呐的种类有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唢呐还可以按音区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唢呐,也就是以唢呐筒音的音高来区分,筒音是指将一支唢呐的八个音孔全部都按闭后吹出来的音高。唢呐杆的长短与音区的高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唢呐杆的杆越长,吹出来的音区酒越低,相反,唢呐的杆越短,吹出来的音区就越高。
唢呐的结构分为哨子、气盘、芯子、杆子和唢呐碗五个部分组成。哨子是唢呐的发振器,采选优质的芦苇制成;气盘的作用在于减轻吹奏中两唇的压力和疲劳,气盘是两唇的依托,一般用乌木制作;芯子是哨子与杆子连接的引信,能起到调音的作用,多为铜片制作;杆子是唢呐的管身,所用木制,也有竹、铜、锡制成,上细下粗呈锥形;唢呐碗是铜制,套在杆子下端,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也可以调整筒音的音高。
传承人姬井召,1961年生,柴胡店镇姬庄村人,受父辈的影响,自小爱好音乐。1978年姬井召开始研究着制作唢呐,唢呐管子采用黄铜、不锈钢、檀木、红木等材料制作,现在许多省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和高校的专业教师慕名前来考察,普遍认为他制作的唢呐,音色已达到国内民族管乐较高的水平。
2013年12月,《姬氏唢呐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滕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滕州市政协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